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分析
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其特点是教师口授、板书,学生听、记。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并据此调整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的成绩是教师教的水平的反映,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环境则是提供给教师表演的舞台。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结构都是围着教师转的。很显然,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性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应试教育条件下表现为学习成绩的高低。这种课堂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理论根据就是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其优点是明显的,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对教学环境的要求比较低。当然,它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其中最关键的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所以传统教学模式总是与“一言堂”、 “满堂灌”、 “填鸭式”等等名词相连。很显然,这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这种模式担负不了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重担。
二、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模式
要真正做到“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必须要转变角色
教师必须把原来传统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主角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配角,这需要做到几下几步:
第一步,自学理解。教师要熟悉教材,依据大纲,将本课堂的内容,根据重点、难点以若干个问题的形式列出,制成课件打在大屏幕上,或者写在小黑板上,挂在堂上,让学生针对有关问题自学课本。边看边总结,将重点、难点和不懂的地方标画出来。这相当于演员根据导演在熟悉剧本。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将学生预习课本放在课下,这实际上是不可行的。因为学生的课余时间有限,而又同时学习多门课,根本没有时间去预习,那样做也加重了学生负担。这一步将学生预习放在课堂上,既减轻了学生负担,又可使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去看书自学,且看过就讲,效果明显。
第二步,讨论质疑。待学生自学后,让学生将本节课中不懂的问题提出来,集中后,让学生略做讨论,再举手发言,有不同意见的,可进行辩论,逐个弄清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也可将每个问题分给各个学习小组,让学生讨论后,选出代表发言或上台讲演,教师要抓住关键地方进行质疑或精讲,待问题彻底弄懂后,教师或学生将需要板书的内容填于黑板上设计好的框架中,或用大屏幕直接打出来。若有实验的,可让学生回答出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后,上堂操作,教师及时指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巡回于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把自己融于学生之中,自己只是一个学习较好的学生而已。这样做,既搞好了组织教学,又融洽了师生关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步,精讲总结。将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总结式串讲一下,画龙点睛,突出重点。
第四步,练习反馈。教师将课前准各好的测试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测一下自己的教学效果。也可以叫几个学生在黑板上板演,便于检查。教师要巡回于学生中间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讲解,当堂完成教学任务,不留问题。
2.数学课程理念的创新
正如新课标中的阐述: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这一定位,体现了“突破学科本位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新课程立足于21世纪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着眼于课程内容与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的内在联系。内容标准注意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强调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学习,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观念的渗透,注重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增加了实践活动,减少了繁难的计算,接受式教学活动适当减少,科学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增加了,根据新课程理念设计的教材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展示数学对推进社会文明所起的巨大作用。
新课程标准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并对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提出了建议。第一,把数学实践教在首位,这是进行科学探究和培养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必然要求。第二,重视大量的校外资源,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吸取新鲜信息。第三,利用网络资源和其他媒体信息,辅助学生的学习,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习效率。总之,数学课程的建设需要广泛的开发和利用。文字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实验室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等。
面对新教材和学生对教育教学改革的热切企盼,是与时俱进、迅速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尽快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常言道:欲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在当前新的教学模式下,想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这桶水要经常换,即要找出水的源头,关键要教会学生寻找水源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鲜水的能力。因此,必须改变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状态,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随机阅读
- [教育理论] 浅谈如何引入新课
- [教育理论]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学习能力
- [教育理论] 实践活动,改变了学生学习
- [教育理论] 用山村的资源留住山村孩子
- [教育理论] 因材施教让孩子灵性永存
- [教育理论] 状物类作文指导的策略分析
- [教育理论] 重视基础 掌握技巧 提升能
- [教育理论] 当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弊
- [教育理论] 家校结合 共育生态教育
- [教育理论]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几种策
热榜阅读
本周TOP10
- [教育理论] 浅谈教师在教学中的魅力
- [教育理论] 打开农村小学生心灵天窗的
- [教育理论] 浅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教育理论] 如何处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
- [教育理论] 让幽默伴随课堂
- [教育理论] 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
- [教育理论] 追问,一种有效理答行为
- [教育理论] 谈新时期职业技术学校的人
- [教育理论] 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 提
- [教育理论] 试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创新
- [教育理论] 让生活的灵光在课堂中绽放
- [教育理论] 适当运用赏识教育,激发学
- [教育理论] 家校结合 共育生态教育
- [教育理论] 注意习惯培养 提高综合素
- [教育理论] 运用“五大策略” 成就高
- [教育理论] 教师要做“牧者”不要做“